舞蹈鑒賞之傳承紅色經典舞蹈鑒賞之傳承紅色經典 一、課程思政簡介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挖掘舞蹈課程中的重要育人要素,推進舞蹈課程與思政課程、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學校《舞蹈鑒賞》系列課程中《傳承紅色經典》教學內容入手,嘗試如何從舞蹈專業教育渠道融入教育理念。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將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并行,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勢下我校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新要求,積極探索做好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規律、新途徑、新方法,較好地將思政教育理念滲透到舞蹈課程中。 二、思政元素 愛國主義思想、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文化價值、立德樹人、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精神 三、組織過程 本課程任課教師認真領會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教育根本理念。舞蹈課程思政改革緊密結合藝術的根本特點,發揮藝術“形象性”“情感性”的特點,使藝術教學和藝術活動的育人作用“潤物細無聲”,切實發揮專業育人特點。讓學生在舞蹈這一鮮活的藝術形式中體驗到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一)選取舞蹈劇目 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選取的舞蹈劇目包括芭蕾舞、當代舞、古典舞等,表演的主題有描繪了一幅中國婦女堅強不屈革命精神的壯美圖卷的國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劇作品《紅色娘子軍》、有革命舞蹈題材《八女投江》、有中國傳統古典風格的《麗人行韻》、有表達民族英雄在抗爭和奮進中獲得永生的《紅色英雄》等劇目進行鑒賞。所選舞蹈作品均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傳遞少數民族文化價值、傳遞愛國主義思想、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發揮課程思政作用,堅持以藝潤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大文化、大思政觀念引領學生對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現狀及未來的認知、實現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育人理念。 (二)課程實施內容 通過對“紅色題材舞蹈”劇目作品的鑒賞,讓學生們了解紅色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當中,有著無形的記敘功能,它們是見證中國革命歷史的藝術載體。紅色舞劇當中一幕幕紅色的鏡頭,紅色歌曲中一句句刻骨銘心的政治語錄,紅色題材舞蹈當中一個個具有標志性的紅色動作,這些都是對于“紅色”的記憶,更是“紅色題材”的主旋律。因為有了這些紅色作品的一一呈現,才使中國文藝發展史有了一定的可究性,并且有許多值得探討和反思的地方。 1.“紅色題材舞蹈”的誕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北大學所創作的《人民勝利萬歲》,這部作品不僅是見證和慶賀新中國的誕生,同時也開始引領中國“紅色題材舞蹈”之路的伊始,后來的紅色題材舞蹈史詩《東方紅》就是由該作品所發展而成的。 2.舞劇《紅色娘子軍》作為新中國芭蕾舞臺上的佼佼者,《紅色娘子軍》將古典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民族氣派相融為一體,劇中處處洋溢著一種濃烈的中國風格。 3.《八女投江》它是根據東北抗日聯軍女戰士冷云等烈士英 雄史實創作的舞蹈作品。然而這部作品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把生活的真實轉化為藝術的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中華圣女”抗日民族女英雄的光輝形象。 4.《麗人行韻》豆蔻女子裊裊而行,輕柔妙曼,婀娜多姿。中國古典舞的概念有其歷史性,更具有風格性的意味,它同時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 5.《紅色英雄》舞蹈以遼闊草原為背景,通過粗獷豪放的舞蹈動作,展現蒙古男子豪放彪悍、勇敢樂觀的性格魅力,也表現得是一種蒙古族堅強霸氣的精神和氣勢。 四、改革成效 舞蹈雖是古老的精神文化產物,卻也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學科,時至今日,仍承擔著對個人外在形體的提升和內在人格的塑造的使命,由內及外造就了全面發展的個體。高校舞蹈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正是從這門學科出發,滲入專業課程對人的全面塑造,這對當下中職生的學習和生活尤其有益。因此,弘揚文化自信是中職院校舞蹈課程教育義不容辭之責,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藝術教育事業新局面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結合當前思政教育的要求和舞蹈課程的具體情況,進一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非遺項目、地域特色、時代背景等元素內容融入課堂,充分挖掘好德育要素,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發揮舞蹈課程本身所特有的優勢,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途徑和實踐,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 于志安
文章分類:
教研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