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力
“觀察”是有目的地注意某個事或物,并試圖更深入認識該事或物的過程。觀察能力的培養對于智力發展、信息獲取、想象力和思維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義。正確的觀察和思考更有利于繪畫訓練目標的達成。根據學生繪畫寫生中常見的問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難點。
一、遵循客觀的規律。
課堂上我經常引導學生正確的觀察、思考。比如,素描蘋果單體訓練,學生通過觀察,不用一節課就可以完成一張素描作品,“外形圓圓的,輪廓無任何穿插空間的處理,形體特征不明確”。經過教具演示、學生觀察、老師引導,學生會發現:蘋果特定的角度下外形上寬下窄,輪廓有一定的起伏、疊壓關系,不同的角度會呈現不同的變化。
認真觀察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習慣。學生很容易滿足于“我已經認真細致觀察了”。但是,畫一片樹葉,不光要觀察葉子的輪廓,還要分清并區別開正反面葉脈的不同。遵循客觀的規律,讓學生從無目標認識事物逐漸轉變到有意有目的觀察事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認真細致的觀察會產生更多的信息量,從中選擇正確有用的成分需要長期練習,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形成學生終生受益。
二、建立形體意識。
把學生看到的物體,在二維的平面上再現三維空間離不開學生形體意識的建立。任何物體都是立體的,一張紙也不例外,只是厚度太小被忽略而已。要在平面二維材質上表現出具有三維空間物體的立體感,難度就在“深度”的表現上。在觀察中由于眼睛的“自動對焦”功能,在近處看到物體的“前”與“后”沒有多大區別,畫在紙上時就沒有“深度”感,自然沒有立體感。解決此矛盾的方法無非就是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看透”立體的物體。“看到”內在結構,多畫多練。通過有意突出并強化前后線條的粗大與細小、清晰與模糊、強烈與柔弱、前進與后退以及光照明暗變化等等訓練,逐漸體會立體感中“深度”的表現方法,久而久之寫生時學生自然就建立立體感了。
三、理解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不同的項目訓練有不同的目標要求。比如,局部塑造與組合訓練其要求、側重點不同,在訓練的過程中觀察方法也有所不同。組合訓練更注重畫面關系的處理,在繪畫創作中,我們引導學生觀察事物時應整體出發、具備對比,既要考慮畫面的整體關系,又要顧及物體的局部刻畫。
在風景速寫表達訓練中就出現了學生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原因是細節太多。先考慮在紙上畫多大(構圖)再遵循從總體到局部的原則:從大到小,從總到分,從簡到繁。不要從頭到尾,從左到右地畫。通過反復強調和練習,逐步養成正確觀察習慣,在以后的寫生課中,學生無從下筆的現象明顯得到了改善。
四、遵循基本的透視原理。
“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實遠虛”是普遍的透視規律。能看到物體是因物體反射的光進入眼睛,并在視網膜“平面”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實像,其大小只與進入眼睛光線夾角有關系:夾角越大,像就越大。同高的樓角線,與觀察者越近就“感覺”越高。在室內家具布置設計,街市場景寫生等方面顯得十分重要。同一物體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體形象也會發生變化,這是視點位置與被觀察物體位置的關系變化產生的。走出教室,實地觀察,分析講解是正確理解透視現象最有效的途徑。原理重在應用,觀察事物時要注重它的存在。
五、去“偽”存“真”,透過表象,正確處理光、影與色彩的關系。
華麗的外表往往掩蓋了物體內在本真,學生在觀察物體時容易被物體有沒外形和表面的色彩所吸引。再加上光影造成的干擾,初學者很難確定從何下手。單眼觀察,或將眼睛迷成一小縫,減少光亮進入眼睛,淡化眼中成像,可以起到突出主體的作用。再結合復雜物體分解為簡單物體組合的方法,抓住主體物的輪廓線進行描繪,進而細化豐富,可快速進入寫生狀態。
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只有帶著目的和任務進行觀察,提高責任心,才會對自己的觀察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從而提高觀察力,為下一步造型表現奠定基礎。
美術設計與制作組: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