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思政課教學有效策略中職思政課教學有效策略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 年版)》中提到,教師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思政課程變革與創新,組織學生在具有智慧性、科學性、時代性、思想性的學習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長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立足于中職思政教學角度,分析了中職思政課教學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中職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育人體系,培養學生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社會相結合的思想素養與職業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思政教育越發重要,因此,對于中職思政課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中職校學生存在的問題 1.學習動力缺失 中職生大多初中階段成績不佳,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內驅力缺失,在生活上缺乏自信,在課堂學習中打鬧、睡覺、不認真聽課,不求上進,甚至中途放棄學業。 2.行為情感叛逆 中職校,單親家庭和離異家庭占相當比例,學生受社會、家庭環境等因素影響,紀律觀念淡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學習和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困惑、迷茫,缺乏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難以樹立學習自信。 3.基礎知識薄弱 中職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缺乏人生追求,持續學習動力不足,自身認知水平和辨別是非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受一些社會不正確的言論影響,多數學生對思政課重視不夠,學習興趣不高,在心理上無法擺脫自卑陰影,存在不尊敬老師、不自信等問題,導致思政課教學目標達成度較低。 二、中職校思政課程教學低效成因 1.教師教育理念陳舊 教師是教學環境的創造者,是學生身心、情感發展的指導者,中職校部分教師傳統的唯知識論、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導致思政課索然無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考興趣,削弱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學習動機。可見,傳統的教學觀念,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成為了制約思政教學有效性的瓶頸。 2.忽視學生情感需求 從中職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看,存在思想叛逆、以自我為中心、認知偏差等不良心理狀態。他們渴望得到關愛和引導,但生活中沒有可信任的傾訴對象,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心理問題凸顯,而教師往往更注重于外部的學習動機,對學生關心投入不足,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致使思政教育管理出現盲區。 3.教學內容僵化 思政教學往往局限在理論知識講授,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體驗,多數中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習的計劃性,忽視了中職教育環境及客觀情況,導致教學欠缺靈活性、多樣性和實踐性。而且傳統教學大綱體例結構和內容要求較為單一,缺少明確的教學實施和考核評價建議,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學改革需要。 三、新時代下在中職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降低社會負面信息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普通高中的學生有所差別,在觀念和認知方面表現較為明顯。由于中職學校管理方面較為寬松,學生較為容易受到社會及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價值觀的樹立方面有所偏差,繼而會對當下的學習狀態及未來的職業發展方面造成不利的影響。現階段,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包括過硬的專業能力,還包括較高的職業素養及積極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此背景下,中職學校只有加強思政教育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掛念,才能使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建設需求的人才。 (二)思政教育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 中職學校應當實現思政教育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使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逐漸得到加強。在傳統的中職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思政理論教學的方式為學生講解思政內容或知識,但這種單純的理論性教學難以起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學生很難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難以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久而久之會將已經學會的知識遺忘,造成無效教學或低效教學。加強思政實踐教育有助于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聯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度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有助于思政教育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 (三)解決教師教學中的難題 中職的學生大多正處在青春期,在此階段他們的情緒不夠穩定,心理較為脆弱,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困難,往往會產生逃避和厭學心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由于心理和情緒的不穩定,這一時期的學生容易與團體中的其他人發生矛盾和沖突等。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較弱,大多中職生性格比較外向活潑,喜歡社交,且個性較為張揚。他們的社交能力比較強,但是在社交對象的選擇方面卻沒有經驗,因此很有可能在社會上交錯朋友,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對其心理及性格的形成比較不利,由此可見中職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是比較大的,給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為了解決教師的教學壓力,推動整體思政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我們不能僅僅將思政教育任務安排給某個教師,而是要做到全面、滲透式的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提升學生思政水平的同時,也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難題。 四、中職思政課教學有效策略 (一)立足中職學生需求,重視思政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對青年的成長尤其是思政教育提出了殷切期盼。中職思政教育應認清現狀,借助“新時代”背景下新的發展契機,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創新性對策。[3]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養需求決定了教育單位對中職院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同時從中職學生的現狀及自身特點來看,對其開展思政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職學生處于關鍵的身心成長期,其理論文化知識儲備較少,且較為情緒化,心理較為脆弱,如果遇到挫折或困難容易發生偏激行為或逃避行為。從當前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習需求出發,學校及教師都應當對思政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進一步優化思政教學內容及形式 新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較為發達,多媒體平臺越來越多樣化,為現代化教學提供了新的動力,帶來了巨大的便捷。教師在教學設計工作過程中需要搜索和閱讀大量的資料,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這一需求,教師可以通過精準的搜索,迅速獲得所需信息,既節約了時間和精力,還能在教學中增加最新的思政信息,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網絡及自媒體平臺的出現,不但大大方便了教師的備課工作,還能進一步豐富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搭建學校內部學習論壇,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論壇進行自主化學習,線上教學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最新的信息和知識,也可以在論壇上隨時提問,學生可以通過論壇隨時瀏覽教師所發布的信息,可以通過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方式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并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教,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充分利用了師生的碎片時間。此外,教師還能依托互聯網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突破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利用微課教學、情境沉浸式教學等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內在的自主學習性,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提升學習水平。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微課的形式進行重點及難點知識的教學,將難點知識進行細致的分解和分析,直觀地顯示出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該知識點的原理。微課具有內容短小、針對性強的特點,能夠利用一個幾分鐘的視頻或幻燈片等,將某個知識點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且能夠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傳播,教師可以將微課視頻通過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發送給學生,便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提升學生興趣的同時,為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動力。 (三)進一步加強中職思政教育隊伍的建設 傳統的思政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一方面傳統的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化缺乏必要的深度,另一方面其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形式也較為落后,學生普遍對思政教育不感興趣,并且不夠重視,因此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中職思政教育的質量如何與教師本身的素質有著極大的關系,所以要想實現更加優質的思政教育,就要加強中職思政教育隊伍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加強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中職學校要對教師的思政教育事業提供大力的支持,例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思政教師參加校園內外的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水平及自身綜合素質。此外中職學校要嚴格地進行思政教育教師的招聘和選拔,不但要注重應聘教師的專業能力,還要注重教師的綜合素養尤其是思政方面的素養,只有教師自身具備較強的思政水平才能給予學生更好的思政教育,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切實可見的進步。中職學校應當嚴格對應聘教師進行考核和選拔,對在職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保證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和優秀性,提高教師們的專業能力及思想覺悟,加強思政教育隊伍的建設,有了更加強大和優秀的師資力量,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思政教育。 (四)網絡監管機制進一步得到加強 新時代背景下,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網絡信息技術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相關信息搜索便捷、新穎有趣、靈活多變等特點,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學生普遍對網絡及多媒體形式的教學形式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充分開展網絡教學,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自主性,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及學習習慣。雖然網絡教學存在較大的便利性,促進了教學效率及教學效果的提升,但也存在較大的弊端,由于網絡環境缺乏管理,所以學生很可能從網絡平臺上接觸到許多不良或不實信息,影響其觀念及認知的形成,造成較為消極的影響。為了避免這一狀況的出現,中職學校及教育者應當加強對校園網絡環境的管理,致力于打造綠色校園網絡環境,杜絕或減少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例如學校可以制訂科學合理的網絡使用規范,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網絡使用培訓活動或講座,主講人可以是在校教師,也可以是從外部聘請的專業講師,通過網絡使用培訓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促使其正確地使用網絡平臺。中職學校還應當建立起專業的心理輔導隊伍,對情緒不穩定或心理較為脆弱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加強其心理素質及辨別能力,幫助學生實現內在的自主性,避免學生通過網絡獲得心理安慰,杜絕或減少學生接觸網絡不良信息的機會與可能,避免不良信息對其造成的影響。此外,中職學校還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結合當下最新的社會時政熱點內容,對思政教育進行有效宣傳,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認可度,幫助其抵御外部不良信息的影響。 結論:總之,教師在新時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著眼于學生德、智、體、美、勞與職業知識、技能的發展與提升,堅定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指導學生在一個兼具思想性、多樣性、體驗性、實踐性的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中,不斷強化思想認識,升華道德情感,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理想信念,成長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郭衛紅
文章分類:
教研天地
|